央視《經濟半小時》:農機創新“馬力”足
發布時間:2025-04-29
4月28日,CCTV-2《經濟半小時》播發《農機創新“馬力”足》報道,其中以長達8分鐘的大篇幅,從湖南醴陵市一場特殊的稻田“比武”開始揭秘,展示了中聯重科智能插秧機如何通過科技創新,以智能駕駛、精準插秧助力提升作業質量,為春耕生產增添新動力。以下是報道內容。
在湖南醴陵市的稻田里,一場水稻插秧比賽正在進行,參加比賽的一邊是傳統的插秧機,一邊則是一臺無人駕駛插秧機,哪邊插秧又快又好就算勝出。
▲智能插秧機(左)對比傳統插秧機(右)
李國傳是一名開了11年插秧機的農機手,只見他把穩方向盤,插秧機馬力開足向前沖,作業平臺上的一名工作人員不斷向秧盤里補充秧苗毯,而在另一塊田里的無人駕駛插秧機,則顯得有些不緊不慢。可沒過多久,差距就顯現出來,李國傳這一邊的插秧機雖然動作快,但插秧過程卻狀態連連,一會兒插秧機拐彎不小心壓到了插好的秧苗,一會兒插秧機掉頭收起的秧盤又忘了放下,只能倒車重新來。
插秧機駕駛員 李國傳:“拐彎的時候空隙距離很難預測的,一個直線不是很直,如果高低不平的話,它會拐來拐去的,就更走不直了。”
而這一邊的無人駕駛插秧機沒有駕駛員,機器根據衛星導航自主駕駛,只有一個作業人員在平臺上補秧。雖然速度稍慢,但動作流暢,插好的秧苗筆直整齊,幾乎沒有失誤。20分鐘后,李國傳駕駛插秧機完成了比賽,又過了10分鐘后,無人駕駛插秧機才完成了作業任務,但速度并不是插秧比賽的第一指標,插秧質量才是關鍵。
▲中聯重科智能插秧機
湖南省株洲市農機事務中心工作人員 曹明興:“人工操作會存在一些誤差的話,會可能導致有一些地方能夠沒有插好秧,但是這個無人機我們也看了一下,它因為是自動化操控,可能在這一塊能夠做得更精細化一些,浪費率會更小一些。”
自動駕駛插秧的田塊里,秧苗株距幾乎都在標準的133毫米左右,甚至連折返后,兩條路線之間的行距都基本符合233毫米的標準。
中聯重科水稻機械事業部研發工程師 王云輝:“我們通過衛星定位獲取當前位置,然后通過程序控制方向盤,我們就跟著衛星定位,我們就一直往我們的目標點走,折返反復自動行駛。”
▲中聯重科智能插秧機對比傳統插秧機,秧苗株距更精準
最終無人駕駛代表隊以肉眼可見的優勢獲勝。王云輝是湖南一家農機企業的研發工程師,這款無人駕駛插秧機就是他參與研發的,他告訴記者,在插秧比賽的背后還隱藏著一筆經濟賬,傳統插秧機雖然較早插完,但是由于存在漏苗或者間距過寬的情況,后續還要進行人工補苗,費時又費工,出現重復插植的情況,還會使用更多秧苗,而無人駕駛的插秧機不但插秧質量高,在少使用一名司機的情況下,每畝地還可以節省10%的秧苗,大約在10元錢左右。
那么這一款無人駕駛插秧機是怎么做到插秧又快又好,精準插秧的呢?
距離湖南醴陵100多公里外的這家農機裝備企業,員征文和他的團隊正在對插秧機進行優化升級,提升插秧機的作業精度。插秧比賽上的無人駕駛插秧機就產自這里,員征文說,水稻插秧秧苗插入泥土的深度很是關鍵,一般在兩厘米左右,過深或者過淺都會影響水稻生長,但是水田里地面往往高洼不平,怎么保證秧苗插入泥土深度都符合要求呢?
中聯重科水稻機械事業部研究院院長 員征文:“我們有一套角度傳感器來保證地面出現高低不平的時候,能夠自動地來調整姿態。在輪胎與地面發生角度傾斜的時候,通過角度傳感器及時地保證我們差值系統適應地面的傾斜。”
▲中聯重科智能插秧機
在秧盤下面隱藏著一個監測秧苗深度的神器——傳感器,它看起來不起眼,卻能精確感知地面高度,還會聯動秧盤調整角度和高度,實現不同作業環境下的精準插秧。
中聯重科水稻機械事業部研究院院長 員征文:“我們通過一套系統來實現了三種智能化功能,包括作業計畝、車輛狀態監測、自動駕駛。”
員征文他們還在插秧機上專門安裝了視覺系統,可以實時監測插秧質量,解決了作業人員對身后的插秧情況無法觀察的難題。針對農田里田埂、電線桿等障礙物較多的情況,研發人員正在訓練插秧機識別障礙物并自主繞行,讓農機越來越智能。
中聯重科水稻機械事業部研究院種植機械平臺副經理 王強州:“通過數據學習、訓練模型改進,第二塊我們通過大量的數據進行學習,跟汽車的智駕是一樣的,通過學習讓它識別這方面的障礙物。”
在湖南常德的農機生產基地,20輛剛剛下線的智能駕駛版插秧機正在裝車,即將發往江蘇、江西等地。今年,他們的插秧機訂單比去年翻了兩番,其中95%都是智能駕駛插秧機。
▲即將發運的中聯重科智能插秧機
中聯重科水稻機械事業部市場支持部經理 李雪冬:“當前終端用戶對智能化農機設備的需求逐年在增大,而且對智能化設備的接受程度也在逐年地加深,我們目前接到的訂單仍然源源不斷。”
戴宏是湖南常德謝家鋪鎮的種糧大戶,他在田邊等來的正是新買的智能駕駛插秧機。裝備一到,他迫不及待地上車,向技術人員請教怎么操作。
農田沒有標線,泥土深淺不一,那就需要在機器運行前,通過衛星定位標出行駛區域的邊界點。戴宏自己設置好之后便開著機器下了田,今天他帶來一畝地的秧苗,只用了20分鐘就全部插完了。
湖南省常德市謝家鋪鎮種植戶 戴宏:“我一聽到現在有這樣無人駕駛的插秧機,我趕緊就買了一臺,而且我自己的種植面積也非常大,我想通過這樣的機器去給我提高種植效率,去節省人工,其實節省人工也就是相當于讓我們多賺錢。”
戴宏承包了520畝農田,在他家的院子里,無人機、拋秧機等各類農機一應俱全。戴宏說隨著農業機械的不斷升級,他嘗到了科技種田的甜頭。僅這個插秧機就可以節省7500元人工費用。按照一年兩季水稻計算,再結合秧苗減損,一年可以節約開銷超2萬元。
湖南省常德市謝家鋪鎮種植戶 戴宏:“也有最新款的無人機,現在也買了最新款的這種插秧機,到時候我們的旋耕機,包括收割機如果出來的話,我一定會去想到去購買,因為這樣可以提高我們的作業效率。”
我國是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國家,水稻基差率超過50%。十四五以來,我國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,持續推動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。當前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5%,三大主糧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5%,智慧農機正逐步實現對農業生產中耕種、管收等環節的全方位支撐。
最新報道
聯系我們